35岁中年危机,互联网上经常成为热点话题。
陷入中年危机才选择创业,实属无奈,这是我们很多35岁以上的创业者和职场人士面临的共同困境。
但是,有一个中年男人39岁创业,59岁成为纽约市长,从华尔街名不经传的创业者,到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掌舵者,他的经历给我们注入了很多美国梦的内涵。
1、中年被淘汰,创业38年身价555亿美元
时年39岁的布隆伯格也是如此!
当年他被工作了15年的所罗门公司解雇,带着1000万美金分手费,开始了创业之路。
1981年的10月1日,39岁的布隆伯格带着4名前同事开始重新出发,但是他却没想到,在创业的第二天,有个同事就跑来找他,希望获得比其他三个人更高的薪资。
倔强的布隆伯格,当然不会答应!所幸的是剩下三个同事一直留在公司,当布隆伯格写下《布隆伯格自传》这本书的时候,他们三位在公司已经呆了快40年了。
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,他们从0参与创办的彭博社,竟然有一天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金融财经信息服务提供商。在全球拥有180多个国家有19,000多名员工。
在2019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,布隆伯格以555亿美元,身价高居排行榜第9位。排在他前面的是,身价623亿美元的马克-扎克伯格,排在后面的是谷歌的创始人,拉里佩奇身价508亿美元。
2、拒绝投资人
布隆伯格和硅谷所有创业者不同,他在创业之初没有拿到VC的钱,他也讨厌VC。
“要把银行和风险投资家当成是最大的敌人,即使成熟的企业,做6个月的规划都很难,而让人讨厌的VC却要求创业者做5年的规划,这不现实!”
他坚持认为,创业之初没有人知道产品会长什么样,在没人买的情况下,谁会做出预测呢?因为他在刚出道之初,就被一个知名的风险投资人否决过。那位投资人在两家成功公司担任董事,认为他们根本干不成。
但是内心高傲的布隆伯格认为那个VC自以为是,生在富豪之家,不劳而获,而且还对创业者指指点点。
一气之下,不差钱的布隆伯格用自己的离职补偿金,开始了创业之旅。即使到了后面布隆伯格,也和资本保持距离,不让彭博社走向公开化的资本市场。
3、坚持不上市
出乎意料的是,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,彭博竟然能够打败两家同样在金融信息领域,存活了100多年的巨头上市公司!
反观彭博的强大对手,一个是创办于1851年的路透社,1984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分别上市。另一家是1882年的道琼斯,在1976年进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。
固执的布隆伯格认为,上市不利于公司的发展,因为上市必须得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,不能中途改变方向。
而没有上市的彭博,没有这个需求!
现在看来,从财富和公司的规模来说,是否上市对他公司确实没有太大的影响。因为在选择创业的时候,进入不惑之年的布隆伯格,没有跳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,也不想回到自己老本行,而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势,确定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实时的债券信息。
隆伯格曾经思考:“我该如何运用所有的资源能力,兴趣和关系?“
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他!
在当时,随着经济不断发展,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,个人才能、经验、资金和经济发展势头,这一切都适合,所以要创办一家金融机构,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公司。
华尔街有更好的交易员和销售员,也有比自己更好的经理和计算机专家,但是没有人了解证券和投资行业,同时,还知道技术怎么样子给他们提供帮助。
布隆伯格发挥了销售的特长,把机器卖给了美林,但货到付款有了这个合同,他们几个人就可以动手开发。
跟今天的创业者一样,他们坐的是出租车,带着刚刚完工的样品去交货,但是不一样的是,布隆伯格幸运的成功了,造就出了第一批的产品22台终端机,美林成为了彭博社的股东!
后来这些股份又被布隆伯格买了回去!
从买盒饭、招聘员工、签署员工合同,布隆伯格基本上事必躬亲,重做债券信息开始,后来又增加股票的实时信息,不断迭代产品。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彭博社已经在纽约,伦敦,悉尼和东京成立了办事处,拥有全球4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个客户,业务增长25~%30%。
5、小公司击败大巨头
上世纪80年代彭博主要竞争对手,1985年道琼斯收购了得利的部分股份,并且不断增加到92%,90年代中期,已经套现的高管,几乎没有斗志,收入急剧下滑,拖垮了道琼斯公司。
1998年道琼斯不得不将得利再次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出,元气大伤的道琼斯公司于2007年被默克多收购。
由于彭博社终端机,经常播放道琼斯新闻,同时《华尔街日报》还在免费用彭博的数据。
1988年《华尔街日报》上刊登了布隆伯格的专访,相当于帮他打了很大的免费广告。
深谋远虑的布隆伯格,害怕被道琼斯公司断供新闻,于1990年,建立了彭博新闻社。
1990年道琼斯公司也意识到了危险,声称不再安装彭博的终端机。《华尔街日报》发表了正式声明,向彭博宣战。
这一来反而提升了彭博的名气!
另外一家公司拓新,当时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%,1986年被city crewsogo收购,被收购之后业务变得一塌糊涂。后来公司又被转卖给了路透社,还给路透社报付了1亿多美元。
路透社利用这次收购建立了自己的数据部门,但最终路透社还是决定退出股票,债券数据,这个细分赛道。这个部门在2007年被黑石收购!
在竞争激烈的时候,路透社高傲的高管曾经把新开发的系统称之为布隆伯格杀手,而这一次提升了蓬勃的声誉,等于免费帮彭博做了宣传。
2007年路透和彭博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汤姆森集团合并。这样一来彭博早年的重量级对手,随着收购灰飞烟灭。
可见,收购大公司也并不一定合适,尽管小公司创始人能够变现,但收购的产品和服务很难具备竞争力。
尽管彭博社是上世纪80年代最小公司,但是也是唯一一家保持原样并且一直不断快速增长的公司。
布隆伯格认为,面对巨头其实并不可怕,如果拼资本不行,那只能拼智慧和更好的服务了。
找出差异化小公司还是有机会的,如果创业者进入的行业是众多斗志昂扬的小公司,那反而更麻烦。
6、与时俱进的彭博
布隆伯格认为公司必须增长,否则员工头脑和精神就会衰退,工作也会从乐趣变成痛苦。
彭博的成长靠的就是拓展基础产品以及产品的多样化。
1991年布隆伯格开始进军广播电视业务,并且雇用了本来跑来劝说他收购电视频道的乔恩-弗拉姆,后者是金融新闻网的电视频道管理者。
布隆伯格依托乔恩-弗拉姆建立团队,买下纽约一个广播电台开始制作《早间30分》电视节目。
《彭博商业新闻》这档节目在全美播出,引起了轰动,彭博成为一家真正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的公司。
布隆伯格认为,广播和电视增强了彭博终端机和出版物的吸引力。同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:一是大众传播,二是小众传播。大多数人每天都会用到这两种方式。
布隆伯格非常清醒意识到,彭博要做的是向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,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合适的方式,不要纠结部门利益,或者说是短期的财务数字。
因为任何一家公司,都不能只依靠提供最好的产品过日子,优势总是短暂的,专利保护期总会过去。
你记得索尼的白塔录像带,IBM的个人电脑吗?现在很少人记得!消费者改善他们生活欲望永无止境,对过时产品和品牌的忠诚度为0。
时间对文学、艺术、音乐、舞蹈、设计和哲学是仁慈的。但是在商业世界里,一夜之间旧的出局,新的流行。
在朋友,每一天面临的都是跟舒适生活挑战,必须不断对抗那些已经站稳脚跟,并且试图从孩子里的,嘴里夺食的竞争对手。
还有一些新成立的公司,想要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一切。如果停滞不前,他们的产品完全会有可能会超过彭博。
如果不够谨慎,总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们特点,运用到他们的产品之中。而且会把他们的特点运用到我们产品之中会更加容易。
所以增长是不断移动的目标,而没有增长一切,都只能坐以待毙。所以更为艰巨的是,即使是在市场上立足之后,仍然有被那些行业的巨头,吞并的危险,这些创业者有可能是用钱铺路来破坏建立的经济规则。
他们可能会用高额薪资挖走,高管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哪家公司的员工,在离开了充满团队和凝聚力的团队之后,还是这么有价值。
或许从道琼斯收购得利的失败当中吸取的教训,所以在彭博做大了之后,布隆伯格也不喜欢收购,更喜欢自己做。
他认为,并购真正的问题在于企业文化和技术都很难融合!收购一方获得的一项业务的短暂优势很快就会消失。
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,两家公司合并之后,仍然是独立经营机构,通过共同的所有权相连!而连续经营不善两家公司合并之后,缺点叠加效果会更差。
所以彭博的核心竞争力是生产和分销世界上最准确最可靠,最全面最新的信息,而不是传播它的媒介。
彭博社有3000名记者和分析师,每天提供5000多篇报道,同时他还创建了全球视频新闻网络直播,并开发了手机版。
因为手机取代电视和电脑屏幕成为主流在未来,如果你提供的东西不够独特,你就没有收取高额费用的能力。
布隆伯格曾经如此说道,欣欣向荣的彭博与那些胆怯、衰败的公司不同之处在于:公司上上下下的人,和几位前辈当年一样,没有选择上市,而是选择作为一家私人公司!
令人钦佩的是,这38年来,彭博一直能够与时俱进,没有被技术变迁所淘汰!
结语
这或许就是布隆伯格作为朋友创始人的魅力,虽然中间离开公司,从这12年看来他依旧是这家公司的灵魂和支柱。
作为私人公司的彭博,未来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和敏捷的应对技术变革,恐怕要到布隆伯格百年之后,才能有定论!
文|公子义
推荐阅读:必挑值得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