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城霓虹,桥里人家 ——文学院“姑苏古桥实践队”

时间:2019-08-26 09:13:18 来源:互联网

2019年7月9日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,苏州大学文学院姑苏古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继续前一日的行程,分组对苏州古城区的现存古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探访。在此,仅以干将东路与平江路支巷的古桥调研情况为例,集中记述对城市建设规划与风土方物解情有所助益的见闻。

上午八时至十一时许,队员来到了干将东路探寻古桥的踪迹。由于干将路已成为承载古城区极大车流量的交通要道,古桥便架于双向车道间保有的护城河支流上,仅供行人横穿马路偶用,而多与两岸柳色、草木花叶相映成趣,供人品味苏城“水巷小桥”的地域审美特色。在近平江实验小学处,队员们发现一座单孔石桥,上下共二十阶,桥型适中,可供五六人同行,粗看无甚雕纹、平平无奇,细赏却意趣颇多、洞天别具——队员们下桥来到马路中央,顺着高狭的古阶步近河面,发现桥基上刻有的古旧碑文中记述,此桥初建于宋代,明时易名,虽于清末民初讹称为“兴隆桥”,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依样重建时恢复了原名;令人称奇的是桥下石阶处观览到的风光,因河堤两岸遍植迎春,仲夏时节,枝繁叶茂,垂漾及水,石阶一坐,如置身山林,绿荫便将午间炙烈的阳光滤为水上的粼粼波点,凉风拂面,木香陡起,最是惬然。

晋人王康琚有言:小隐隐林薮,大隐隐朝市。繁华闹市中仍可觅得一方清静乐土诚然是幸事,但政府对古桥翻修、改建的保护工作,仍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:作为干将河东段仅存的一座古桥,升龙桥的桥身上甚至不曾标有桥名,而刻有古桥历代变迁、近世重建等关键信息的石板,在葱茏佳木的掩映下也变得销蚀而斑驳;它所独具的历史与地域内蕴,虽不曾因外力损毁而中断或消失,但这种文化所承载的集体意识,却因群体记忆的无形冲蚀而逐渐走向衰退与式微——如前日的调研结论所证,对文物全面、原貌式的保护手段并不可取,因为这只会导向与时代背景脱节后不可避免的自我消亡。然而,相较其它古桥更为突出的功利性目的,作为有限交通功用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双重载体,有关部门若将桥基的信息简介挪刻至桥身的醒目位置,甚或参鉴平江历史街区的经验,在桥边树立专门的介绍牌;那么,升龙桥便不再只是一件供车道两侧行人通行的交通摆设,伫立桥上的人在遥望碧水垂枝的江南风光时,更会因其于历史变迁中所负载的文脉传承而生发感怀,从而以见微知著的默化,潜在而实际地扩展地域文化的影响。

文脉传承的记忆存留固不可少,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异化也当引起重视。下午一时至四时走访平江路支巷期间,队员们注意到了许多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小型古桥,譬如跨河联通老新村与小支巷的中家桥和新桥里桥,联结河对岸两条支巷的南、北开明桥等,其中尤以菉葭巷中的新桥里桥最具特色:其桥阶临巷,多级缓坡,桥身径直无拱,接续民居,而桥阶与桥身间恰成直角,另在桥阶中央设一缓角斜坡,便于推车,虽非古色古香的拱桥样式,在与民居接洽的环境中,其型设却也颇为有趣、别开生面。这类桥或非古时所建,或单看时深觉其已失却自身特色而演化为仅供通行的平路;然而,它与粉墙黛瓦、沿河而立的民居合为一体时,却也因水、巷、桥三元素的和谐统一而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。

总的来说,此次在干将东路与平江路支巷的古桥探访之行中,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对古桥所承载的历史、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与其同民居相适的实际功用间“因桥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用制宜”的取舍与侧重。以上即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姑苏古桥实践队2019年7月9日主要开展的实践活动,希望该团队后续的调研成果,能为苏城古桥的转型和苏州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创新思路。(文学院“姑苏古桥实践队”供稿)

(正文已结束)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

显示评论前5条 苏城霓虹,桥里人家 ——文学院“姑苏古桥实践队”
网易网友:妞纯洁一夏╮
评论:恋爱需要实习,分手需要练习。

其它网友:你就如此不堪
评论:你要是嫁人,不要嫁给别人,也不要嫁给我

猫扑网友:﹎拿命再愛√
评论:为何现在的女人上面穿羽绒服下面却穿丝袜.""问得好!因为鲜奶要保温、火腿要冷藏

搜狐网友:身不亡wenod∕
评论:不喜欢整理房间,他们都叫我乱室英雄。

百度网友:memory’流年
评论:八戒,别以为你站在路灯下就是夜明猪了

网站简介 - 联系我们 - 营销服务 - 本站历程 - 版权声明 - 网站地图
Copyright.2002-2015 每日江苏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