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

2025年11月06日

鼓楼区“心”守护 -老年人“心灵重启”之路

2025-11-06 07:30:55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-

为提升南京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,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将老年人心理健康纳入民生服务重点工程,华侨路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牵头成立专项试点工作组,协调落实社区作为心理健康服务阵地。2025年7月至11月试点期间,通过专题调度会推动资源整合,多方联动筑牢“心”防线,独居老人心理关爱工作落地见效。


图片1.png

图片2.png


华侨路街道建立“社区网格员-专职社工-心理机构”信息联动机制,通过GDS30量表筛查数据与网格员日常走访记录交叉核验,精准识别心理服务需求。社工团队负责前期信息收集,江苏朗特健康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专业评估与与个案跟进,经双轨筛选确定14位重点老人纳入点对点服务名单。

江苏朗特健康服务有限公司深耕老年心理健康领域,创新打造“筛查-评估-干预”全流程服务闭环。依托标准化操作体系,该公司高效完成1239名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筛查,严格落实“一人一档”动态管理,通过数据追踪与风险预警,为项目提供科学决策支撑。


图片3.png

图片4.png
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鸿斌拥有十余年老年心理干预经验,擅长运用叙事疗法与认知行为技术破解情绪难题。针对老年群体特点,他创新“回忆唤醒+现实适应”双轨干预模式,尤其在双相情感障碍康复期心理支持领域积累丰富案例,以共情倾听与生活化引导,帮助长者重建心理平衡,被服务对象亲切称为“懂老人心的年轻人”。

63岁的王敏(化名)阿姨五年前确诊双相情感障碍,虽经药物治疗病情稳定,但近期频繁陷入抑郁情绪,常无故哭泣,与家人因琐事激烈争吵。这段特殊病史如同隐形枷锁,让她对情绪波动格外敏感,家庭支持系统在长期应对中逐渐显现疲惫,亟需专业心理支持打破困境。

心理咨询师王鸿斌以叙事疗法为核心,开启王阿姨的心灵重建之旅。首次咨询便巧妙将“抑郁情绪”外化命名为“不速之客”,帮助她剥离病症标签;通过引导回忆孙女出生时的喜悦、退休后书法获奖等人生高光时刻,逐步解构“我永远是病人”的负性认知;独创“家庭沟通情绪日记”,让她与家人用文字记录每日情绪变化,在两周一次的咨询中共同分析调整,实现叙事视角的根本转变。


图片5.png

图片6.png


经过系统干预,王阿姨的抑郁发作频率显著降低50%,家庭冲突从每周3-4次减少至每月1次以内。她开始主动与女儿分享书法创作心得,甚至尝试用“情绪日记”与老伴沟通。“现在我知道‘不速之客’来的时候,该怎么请它坐下喝杯茶了。”葛阿姨的幽默比喻背后,是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质性提升,社区网格员跟踪记录显示其社会交往活跃度也同步回升。

项目首创“筛查数据+网格员信息”双源信息库,实现心理需求精准画像,构建“家属-社区-机构”三方干预协同机制,14位干预对象情绪改善有效率达90%。

鼓楼区拟全域推广“一人一档”动态管理与“一案一策”精准服务,规划建设“街道心理服务站+社区心理角”实体网络,构建鼓楼区“老年心理服务生态”。同步探索与脑科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,打造覆盖预防、干预、治疗的全周期老年心理服务体系。


推荐阅读: